【2021年度临大最美教师】丹心育桃李,初心铸人生——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春梅教师

时间:2021-07-21 作者: 来源:人事处 浏览:1323


   王春梅,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沂蒙精神研究。在《国外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省部级社科规划项目3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与省部级社科规划项目3项,主持市级社科规划项目6项,出版著作1部,参与编写著作6部。研究成果获市厅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获得第三届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2等奖。


 

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牢记“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从教26年来,一直遵循这样的为师之道,立足三尺讲台默默耕耘。

 

一、爱岗敬业,情驻三尺讲台

 

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教学一线工作,几十年如一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先后主讲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临沂大学校本课程《沂蒙文化与沂蒙精神》等多门本科课程,每学年的教学工作量都在360课时以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在教学工作中不敢有丝毫懈怠。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在深入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注重用新理论、新观点拓展学习内容;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上能够与时俱进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网络通信工程的何茂忠同学这样评价:“王老师的毛概课堂将课本理论与当时背景相联系,生动形象,使理论不再单一枯燥。每次‘家事国事天下事’的分享,更使我逐步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是很好的创新型的师生互动活动。”为了提升教学能力多次参加校级和省级的讲课比赛。在准备讲课比赛的过程中,一遍遍的修改教学设计、完善教学环节,在不断地打磨和历练中教学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先后获得2013年度临沂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3等奖、第三届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2等奖。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养成了既严肃认真又具有亲和力的教学风格并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在近几年的教学质量评价中多次获得优秀等次。2018级土木工程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史淑婷同学这样说:“王老师授课认真仔细,声音甜美;态度认真负责,极有耐心,是我们心中可亲的老师。老师还善于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能够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使我们整节课学下来有欣喜、有收获。”在完成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还热衷于教学改革的探索,先后主持和参与校级、省级教改项目多项,在研究和探索中获得提升教学能力的不竭动力。还是临沂大学校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马克思主义学院沂蒙精神教师团队)的主要成员。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时刻牢记“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初心,在完成专职老师的职责以外,还认真履行党支部书记的职责,为基层党支部的党建工作做出贡献。自201611月担任沂蒙精神形势政策党支部书记以来,一直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职责,带领党支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认真完成学校组织部和学院党委部署的党务活动的同时,组织党支部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比如开展与海关行政审批科党支部共建活动、走近新时代红嫂朱呈主题党日活动等。在工作中注重与支部成员间的沟通交流、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帮扶,使沂蒙精神形势政策党支部成为学院比较优秀的党支部,多次在学院的年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党支部。有付出就有收获,沂蒙精神与形势政策党支部获评2017年度临沂大学示范党支部、2019年度临沂大学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本人获评2018年度临沂大学优秀党支部书记。

 

二、大爱于心,助力学生成才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师的根本任务,关心和热爱学生也是高校教师的职责所在。“爱就是教育,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爱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付出。在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时刻谨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每一节课都力求能带给学生以收获。在课堂教学中,时刻牢记要尊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的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作为思政课老师,更是要注重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与交流。经常利用课间休息时间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利用微信、QQ群等信息平台增加与学生的联系及时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因此与许多专业的学生都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2019级法学专业刘芳同学这样说:“王老师是一位特别有亲和力的老师,当我们走进校园,沂蒙精神教育课程成为了我们思想教育课程的其中一门课程,也是这样的缘分下我们认识了王老师。王老师认真负责,在教授课程方面通过课下和课上的方式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传承红色沂蒙精神的重要性;王老师平易近人,善于从一名学生的角度出发,不仅在课上耐心讲解课程知识,在课下还会关心学生的生活,作为学生我们真的很开心能够遇到王老师。”

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更多地体现在做思政专业学生的学业导师的工作中。通过面对面交流、微信、电话等多种途径,及时关注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发现问题及时疏导解决。针对每位同学的具体情况,对学生的发展方向和个人学习、生活安排进行分析和策划。在学业上更是尽心指导,指导的学生中先后有多名同学考上了研究生。被中国石油大学思政专业录取的柳芃芃同学忘不了在四年本科生涯中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她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在我四年的本科生涯中,王春梅老师给了我巨大的帮助。王老师性格温暖,德才兼备,教我做人处事,授我以学术,在我前途迷茫时给我指明方向。在整个考研期间,王老师一直鼓励我支持我,从选择学校到最终录取,我走的每一步都有王老师的悉心指点,是王老师让我知道,人生没有界限,只要努力坚持奋斗就一定会成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感谢王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帮助,让我受益终生。”先后指导多名学生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从项目内容的确定、项目研究的推进、项目结题等方面悉心进行指导,在学生懈怠时及时鼓励,在学生遇到难题时及时跟进引导,在师生共同努力下,主持项目的同学都能及时发表论文并顺利结题。支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指导的崔淑瑜同学生在2018年度第八届“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和教学设计评比中获特等奖。作为学业导师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是个重要任务,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时,对选题、开题、提纲拟定、写作、答辩等各个环节都尽心指导,在一遍遍的修改和打磨中,学生的毕业论文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被杭州师范大学思政专业录取的郑亚楠同学说:“很感谢我的导师王春梅老师,在她繁忙的教学工作中花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指导我撰写和修改论文,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王老师给予我很多的帮助和鼓励,从选题到起草论文框架、到撰写论文,最后修改论文直至论文定稿,导师都以渊博的知识和一丝不苟的学术态度要求并指导我顺利完成每一个环节。感恩遇见王老师,我将永携一颗感恩之心奋力前行。”曾经为学生论文的不成体系着急上火,也曾因为在自己的指导下学生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而欣喜,能得到同学们中肯的评价,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三、精神传承,倾心红色育人

 

在从事《沂蒙文化和沂蒙精神》课程讲授和沂蒙精神学术研究过程中,深受沂蒙精神的浸润和影响,形成了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服务学生和社会的高度自觉性。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沂蒙大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声情并茂地讲述沂蒙精神事例更注重对其价值和时代意义的总结提炼,能够站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深入分析和总结沂蒙精神的价值和启发意义,真正达到让沂蒙精神进学生头脑的教学效果。对沂蒙文化与沂蒙精神教研室的工作积极参与和配合。在教研室需要录制线上课程录像的时候,从脚本的写作到视频的录制都认真仔细的及时完成。在组织学生赴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大青山战役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现场教学时,认真组织实施,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高质量的完成现场教学的教学任务,体现了一名教师的责任和担当。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增强课程的影响力,还注重通过科研促教学。先后发表有关沂蒙精神的论文多篇,申请并主持了一项省级沂蒙精神研究专项课题。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沂蒙红嫂精神,用一年多的时间搜集、整理了沂蒙新老红嫂的故事并编著出版,在铭记革命战争年代沂蒙红嫂感人事迹的基础上,更突出强调了新时代沂蒙红嫂的故事。该书获得第五届临沂市优秀社会科学普及应用作品著作类一等奖。在写作过程中,采访了朱呈、于爱梅等新红嫂,亲耳聆听了她们讲述的老红嫂的故事以及她们自己传承红嫂精神的感人事迹,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心灵也受到了洗涤,更坚定了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的决心。

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不仅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还通过讲党课、作讲座等形式扩大沂蒙精神的影响。近几年来,先后多次为临沂大学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等讲党课,为沂蒙干部学院培训班作讲座宣讲沂蒙精神。还走出校门,为一些单位和组织宣讲沂蒙精神或者为组织和实践沂蒙精神出谋划策,为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曾经远赴淄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做沂蒙精神主题讲座,为河东公路局等单位解读十九大精神,在兰山区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会议暨骨干教师培训会上谏言献策。事情虽小,但是就是在这点点滴滴中不断践行沂蒙精神,为沂蒙精神的弘扬和光大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精益求精,致力素质提升

 

“打铁还需自身硬”,学高才能为师,作为高校教师,须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修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知识层次,努力使自己成为学识渊博的人。本人自1995年从教以来,克服重重困难,不断追求进步,于20039月至20067月赴曲阜师范大学大学学习,获得了硕士学位。通过学习深造,有效提升了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在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沂蒙精神的教学工作中,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沂蒙精神研究的学术方向。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真正做到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善于把在备课、教学过程中受到的启发、闪现的灵感、思考的结论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并专化为研究成果。多次通过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会议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视野,把握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截止目前在《国外社会科学》《山东社会科学》等杂志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习近平群众观研究》1项(到位经费10万元)、主持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干部作风建设研究》《沂蒙精神的时代性阐发及其弘扬路径研究》2项(到位经费3万元)、主持市级社会科学项目6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域下的沂蒙精神研究》等2项、参与省级社科规划项目《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研究》等2项。出版著作1部、参与编写《马克思主义群众研究》等著作6部。研究成果获得市厅级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教师,必然对教学内容思考的更为深刻透彻,达到以科研促教学的目的。事实也是如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把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用新观点、新思路启发引导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返回原图
/